清晨7点半,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治疗中心的诊室里,刘俊德早已穿上白大褂,专注地翻阅着当天的病历。作为精神医学硕士、医院大科主任,他在35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在急诊救援、医疗救助和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不断精进,以“多面医心”的仁心仁术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01
从“新手医生”到“急救先锋”
在挑战中开辟新路径
1990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刘俊德走进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那时的精神科急诊,缺乏规范流程、专科急救设备,每当面对情绪失控或有自伤倾向的患者时,他常跟着前辈医生,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积累救治经验。
“有次遇到一名持刀自伤的患者,我们一边安抚一边靠近,最终夺下刀时,我的白大褂都被划破了。”这段经历让刘俊德暗下决心,“必须让精神科急救更专业、更高效。”35年过去了,当年的“新手医生”已成长为统管医院4个重点科室的大科主任。
展开剩余73%2024年12月18日,在刘俊德的推动下,全国首个精神专科急救站——郑州市第78号急救站正式挂牌成立,填补了精神专科紧急医疗救助的空白。建站不久,急救站接收了一名意识模糊的重度自杀倾向患者,刘俊德带领团队迅速评估、同步开展心理疏导与生命体征监测,精准施策让患者转危为安。“现在的急救工作有流程、有团队、有设备,但救治理念没变——和时间赛跑,把人救回来。”刘俊德说。
不仅如此,刘俊德还积极推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合作构建“双心”诊疗新模式,让精神科急救与综合医疗无缝衔接。
02
从“治病救人”到“暖心守护”
在救助中传递温度
“刚接触医疗救助科时,我看到‘三无’患者、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处境,心里很不是滋味。”刘俊德回忆,2005年他开始分管救助科,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医者使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医生的责任不止于开药方,更要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这份医者仁心,体现在无数细节里。30岁的流浪孕妇安茜(化名)被送医时,精神异常且营养不良。刘俊德不仅安排治疗,还每天叮嘱护士“给安茜加一个鸡蛋、热一杯牛奶”。安茜生产时,刘俊德跑了多家综合医院协调床位,最终安茜顺利产下双胞胎。产后寻亲的日子里,刘俊德带着团队整理安茜的信息、联系媒体,直到安茜的家人从老家赶来,他才松了一口气。“看到安茜家人抱孩子的样子,就觉得所有奔波都值了。”
为了让帮扶更长效,2009年,刘俊德发起“爱心一元捐”公益行动,把每月8日设为固定捐款日,用爱心基金给困难患者买衣物、日用品。精神分裂症患者小李(化名)因病情发作失控,导致父亲重伤、家庭濒临崩溃时,刘俊德主动对接慈善项目,帮小李申请减免治疗费用。从“只关注病情”到“兼顾生活与心理”,刘俊德的救助理念在30年实践中愈发温暖。
03
从“单一诊疗”到中西医结合
在创新中精进医术
“刚开始工作时,精神科治疗多依赖西药,但是有些患者服药后副作用明显。”刘俊德说,这让他萌生了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想法。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精神医学硕士学位,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还多次到省内外中医院进修,逐渐成长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行家里手”。
作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刘俊德把传统中医精髓创新性地运用于精神疾病诊疗:针对躁狂发作患者,他独创性地采用井穴放血配合刮痧疗法,以泻火宁神;面对有抑郁症的患者,则巧妙运用针刺开窍,结合艾灸温阳的治疗方案。30余种中医疗法让患者感受到“简、便、验、廉”的优势。刘俊德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研究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认定,在核心期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两部专业著作,见证了他“让治疗更精准”的探索。
在科室管理中,刘俊德带着团队一起成长:每周组织病例讨论,要求年轻医生“不仅要会看化验单,更要懂患者的家庭故事”;鼓励大家多参加学术交流,把学到的新技术及时应用于临床。“医生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他说。
如今的刘俊德,身兼诸多学术职务,但是他总说:“最珍贵的身份,还是精神科医生。”
他的医疗视野从最初的症状控制,拓展为融合“精准治疗、人文救助、心理疏导、社会康复”的四维诊疗体系;从独自钻研中西医技术,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骨干……35年的磨炼,让他从“会看病的医生”变成了“懂生命的守护者”。
刘俊德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只要初心不变,那些藏在患者心里的微光,总会向阳而生。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发布于:河南省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配资114查询网-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