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岁月可回首 且以深情度芳华
\n——读李燕燕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有感
\n文/袁野
\n在李燕燕的文学谱系中,过去和当下都是她创作母题丰富的源泉。她擅长挖掘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点和面,凭借自身丰润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洞察眼光,聚焦个体凡俗的人生和他们的生存状态。
\n当AI教师入驻智慧课堂的今天,她以笔为镜对准近百位师范教育亲历者在四十年教育变革浪潮中的生命轨迹。2023年1月,以杨大萍、杨小萍两姐妹同为师范生的故事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师范生》在《山西文学》发表,原以为在读者面前也就一晃而过,不承想却唤起曾经一代“师范生”同频发声,共同追忆曾经属于他们的芳华。以此为契机,北岳文艺出版社邀请李燕燕再度续写同名图书。
\n李燕燕跨越城乡,辗转多个城市,深度采访。今年2月,她的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出版发行了,全书共十个章节,作者用饱满的情怀,打捞出被时代尘封的中国师范生的精神原乡,致敬那些将芳华岁月奉献给教育事业的“灵魂工程师”。
\n一 、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初心坚守
\n鲁迅曾经希望文艺成为作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应的神经和攻守的手足”,在某些时候,报告文学就很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对生活有积极能动地应对。《师范生》以杨大萍、杨小萍姐妹以及杨大萍女儿两代人选择师范专业的故事为序章,题目是《光荣的中师生》。杨大萍是农村孩子,父亲在她十三岁时去世,家里没有男劳力仅靠母亲种地拉扯她和妹妹,生活十分困难。但在杨大萍的叙述中,读者感受到的是她内心的幸福及感恩。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同时也是国家教育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作者这样写道:中师,算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8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后,中等师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到1988年全国中师竟有一千零六十五所。这一千零六十五所中师校园成为像杨大萍姐妹、毛世伟一样的众多寒门学子改写命运的摇篮。
\n作者通过杨大萍回忆自己收到中师录取通知书后,村支书带着一众人敲锣打鼓到她家送喜报,晚上还请来县里的电影放映队在坝子里放电影。那个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中师生也是屈指可数。对于像杨大萍这种家庭情况的学生来说,考上中师,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重要的是中师没有学费。这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减轻了经济负担。每个月还有额外的补助,毕业后包分配,从吃“黄土”到吃“皇粮”的跨越,就在这一张薄薄的中师录取通知书上。这种通过努力获得的命运眷顾是深深刻进杨大萍血液中的。二十多年后,当杨大萍的女儿小妮高考面临填报志愿时,杨大萍也为女儿填报了一所老牌部属师范大学,这样杨家第四代“师范生”诞生了,从杨大萍的爷爷到自己的女儿,“师范生”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信念和情怀的赓续?
\n《殊途同归》中记录了一个叫毛世伟的故事,机缘巧合的是他曾经正是我母亲所在县城一所名校的校长。他的故事我以前经常听母亲说起。毛世伟是大山里的孩子,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村小。条件艰苦的时候,晚上只能点煤油灯。村小教师少,一个人有时要担任几种课程的老师,所幸的是,那时的中师学校为了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成为中师生的特点。毛世伟用微薄的工资为学生收集试题油印成试卷,自己广泛阅读,写教学心得论文,并在全国的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全身心投入教学,愣是将一所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村小变成十里八乡的名校,甚至县城的学校也到这里观摩教学。在对毛世伟采访的最后。李燕燕这样写道:考中师是为了改变命运,这是毛世伟最初的想法。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对师范生这一身份的理解也在变化。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虽然后来毛世伟以人才引进的身份进到重庆一知名小学,离开了我母亲原来的学校,但他一直在教育这个领域,这其实就是他对曾经“知识改变命运”选择的初心的坚守。
\n在李燕燕采访的对象中,包括杨大萍、毛世伟、刘丽容在内的很多师范生,他们既是教育普惠政策下的时代幸运儿,同时他们也将自己这种身份转变的福祉惠泽给他们的学子,用言行绘就“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精神图谱,他们是将基础教育星火燎原的火种带到中国广袤山野间的传播者,在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小学才能听到孩子们的琅琅书声。
\n二、非虚构作家笔下的文学纪律和人性表达
\n李燕燕算是近几年在重庆文坛比较活跃的女作家,也是备受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作家。从她早期的非虚构文集《燕子的眼睛》到《无声之辩》,再到《食味人间成百年》《创作之伞》,以及今天的《师范生》,李燕燕的作品一直备受重要刊物的青睐,像《北京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山西文学》《光明日报》等。
\n细读文本会发现李燕燕的作品有比较浓郁的人文情怀,为我们打开了对传统报告文学英雄叙事和新闻严谨性认知的另一扇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大家就是喜欢李燕燕笔下看似小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弥漫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她说她自己就是个小人物,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也是当下精彩的中国故事中的小小篇章,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样子。她能从“一叶”写到整个秋天。“好看,耐读,后劲大”这是读者的反馈。非虚构是真实的,带有温度的真实,这个温度就是写作者和被访者的情绪同频,李燕燕说她始终坚持有血有肉地记录,不居高临下,也不冷眼旁观,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书写现实题材的文学应当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
\n通常,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重要题材来源一是时事,聚焦当下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二是历史类;三是人物类;四是新时代报告和时政报告。近几年关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诸如此类宏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频频出圈,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但率真的李燕燕,不按常规出牌,就像她的好朋友重庆作家刘清泉老师所说,她一般不去追逐热点,并且还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任性。就拿《师范生》这本书来说,从最初的关注到选择这个题材,再到后来的采访,查找资料,前前后后差不多近十年的时间跨度,那些泛黄的文本褶皱中的精神胎记逐渐还原成一个整体的师范生群像,构成今天这个文本的风貌。她说如果把我们国家比成一棵大树,那么教育是这棵大树深扎的根系,师范生就是大树上茂密的枝叶,我要记录这些枝叶在时代里摇曳生姿的形态。
\n在多年的非虚构创作和探索中,李燕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小说强调细节,非虚构要尽可能呈现生活的“60个面”甚至更多。她写杨大萍,写她将师范录取通知书、毕业证、毕业合影以及国家发放的第一批教师资格证从一个旧的衣柜里拿出来。这些东西被装在一个大的信封里,再放进一个大的糖果盒里面,最后放进这个一人多高浅黄色的小衣柜里,她搬了三次家这个衣柜一直跟着她。短短一段文字,让读者获取的信息量却非常大,首先杨大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老师,做事很有条理,这样的老师一定在教学上也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这在后面的叙述中得到了印证。还有一点就是,杨大萍是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她一直舍不得扔掉那个跟随她多年的小衣柜。所以,后来在女儿高考填报志愿时,杨大萍为女儿也填报了师范学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n《幸运者》《中师印记》《最后的中师生》《再度兴起的“师范热”》这些作品体现出作家的思考能力和文章创造力,对海量资料梳理得层次分明,这样的梳理,既让作品还原历史,又让读者从文本中获取精神意蕴,心灵得到滋养。
\n最近几年,李燕燕创作的体量非常大,有朋友开玩笑说她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在我眼里,李燕燕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小女生。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相约一起喝咖啡,等到她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个很有名的甜品店的纸袋,她笑嘻嘻地说:下午茶怎能少了甜品呢!
\n我想正是因了她的这种率真和可爱,不做作,不矫情,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n书中有句箴言:“师道如光,虽微致远。”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袁枚的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李燕燕用笔记录下这些师范生,他们曾经的芳华照亮中国教育广阔的星空,文明的星火将永远闪耀。
\n作者简介:袁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
\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配资114查询网-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